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黄龙洞 >> 黄龙洞图片 >> 正文 >> 正文

老底子杭州人是这样过夏天的

来源:黄龙洞 时间:2022/7/7
北京主治皮肤病医院 http://m.39.net/pf/a_8810613.html

随着夏天慢慢进入白热化的状态

让无数人领略到了杭州夏天的厉害

可是天气再热、温度再高

仍然有让人对杭州夏天爱不完的理由

有些记忆,只属于杭州人的夏天

从前杭州人的夏天的傍晚的日落时分,知了还在声声鸣叫。这时候,家家户户都搬出了竹榻、木板,放在门口,一边乘凉一边聊天打牌。

可自从家家户户有了空调,大家都躲在家里“孵空调”,于是杭州的街头再也看不到这样悠闲的场景。

突然想起小时候的夏天,没有空调没有电风扇,只有手里的一把扇子。

有时候直接一盆水从头浇下,整个透心凉。

这是老杭州人过夏天的方式。一代又一代的杭州人,就这样度过了难忘的时光。

井水冲竹榻,吃吃冰西瓜

在杭州市井小巷里的水井,是老市民夏天生活中日日相伴的老伙伴。杭州人围水而居,渐渐形成了巷子。所以,杭州有很多由井命名的巷子,如大井巷、小井巷、百井坊巷......

那时用井水冲竹塌,浸西瓜。别看这些水井被淹没在不起眼的弄堂里,其实都是杭州人最珍贵的记忆。

这就是“天然的冰箱”~午觉睡醒之后来上一块,爽!

一把蒲叶扇,风就这么来了要说杭州老底子,不但没有空调,就连电风扇也是奢侈品。一把扇子摇摇,节能环保效果又好。这里的扇子指蒲扇,一种棕榈叶做的扇子。

天热,小伢儿(小孩子)困不着,这个时候,一般都是外婆出马了,摇着扇子讲故事唱童谣。简直太美好!现在长大了,想给外婆买一把王星记的扇子,可是外婆已经不在了。

一碗甜酒酿,沁人心脾

夏日的午后,小伢儿们拿着搪瓷缸,迫不及待地跑到楼下巷子里,将一个推着自行车的伯伯围住,来打甜酒酿。糯糯的、醉醉的、冰冰的甜酒酿,这就是不少老杭州难忘的童年味道。

自行车的后座,有两个大筐。每个筐里都整齐地码着一钵钵的甜酒酿。白白的糯米,渗出一些清澈的汤汁,中间还有个小凹陷,米酒香四溢。

一家在拱宸桥叫润和祥,专卖甜酒酿和生面,正宗老底子。另一家在朝晖七区农贸市场,酒酿摊没有名字,就靠着一块黄底红字的招牌和一把蓝色的遮阳伞,为食客指路。

一池荷花,满城叶色

西湖的荷花是杭州夏日躲不开的经典场景,流连忘返千万旅客。那时候的西湖,还不是那么拥挤,那时候的西子湖畔,美不胜收。

孤山脚下,看着接天莲叶,闻着阵阵荷香,夏日的暑气就消下了一半。不少退休了的大爷大妈,坐在西湖边乘凉。

一场越剧,悠然自得

老底子的杭州夏天,一到吃过晚饭,人们就搬出家里的竹椅、竹榻或躺椅,聚在洒了水的街头巷尾,人手一把蒲扇。爷爷奶奶还用蒲扇为小孩子赶蚊虫。

摇摇蒲扇,唱唱越剧,几乎是每个杭州老底子的标配。现在还有不少越剧爱好者仍然坚持着这一活动,特别有意义。地点在黄龙洞,观众基本都是老杭州。

逛逛小河边,吹吹弄堂风

白天,附近的小孩光着膀子,结伴到河里游泳玩水、摸鱼捉虾。到了傍晚,邻里间家家都开着大门,把饭桌端出来一块儿吃。夜里,拱宸桥一带的人们会把家里的竹榻搬出来,在桥洞里一字摆开,就着运河这个天然空调,做一个通风又凉快的好梦。

这里弄堂风很大,桥头运河风也凉快。吃过晚饭,大家都喜欢在弄堂、桥头乘凉,这样的生活,现在的杭州城里有几家能享受到?

?杭州秉祥巷纳凉的人

?西湖文化广场边,老人摇着蒲扇乘凉

一场露天电影,一群人享受

那时候没有广场舞,人们总要找点乐子。一群人不能总是坐在一起聊天是吧?那怎么办?放电影!

也不知道那时候是哪位好心肠想出来的主意,虽然没有很好的音响、画质,虽然室外闷热又有蚊虫,但要是能看上一场露天电影,能开心一个晚上!

一根棒冰,几个小伙伴

小时候总是等着那个推着自行车的老爷爷,他的后座上总会放着一个泡沫箱子,用棉被盖起来。老远看见他,就急急忙忙的问大人讨零花钱。

然后期待的看着老爷爷掀开棉被,拿出一根白糖棒冰,撕开纸包装,那就是夏天的美味!!

那时候雪糕的种类很少,却依然吃得开心。

?三色杯

?赤豆棒冰

?绿舌头

每次吃完都会比比谁的舌头更绿

现在吃着种类繁多的冰淇淋,却再也没有小时候的味道。

那时候没有iPad、没有互联网,没有娱乐设施、也没有空调......但至今还是念念不忘,那年夏天,知了声响,小伙伴在楼下呼我出去玩耍…...

这样悠闲的夏日,现在的杭州还有吗?

来源:杭州历史建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7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