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湖州市地名管理服务中心湖州学习平台
作者单位:湖州市地名管理服务中心
作者:景荣杰
如果说城市是一座开放的博物馆,地名就是各种“陈列品”的说明书。“苍峰北峙,群山西迤”的弁山,有着一段跨越千年的一字之争。
草书:叶梦得《弁山诗》(书法:邹志红)
是“弁”还是“卞”?
弁山是湖州的主山,雄峙于太湖南岸。据明代弘治年间的《湖州府志》记载:“在县西北十八里,高六千尺……山有黄龙洞,石壁峭立,严实阴沉,莫穷其底,旁有黄龙祠、祥应宫,郡有水旱祷焉,苏东坡有诗刻,又有三贤祠……”可见,曾经的弁山是湖州城外一个重要的文化据点。
这段跨越千年的一字之争源自历代史家对于“弁山”地名含义的几种不同观点。简单来说,就是藏在“形似冠弁”“卞和采玉”“卞姓居之”“项羽庙号”等四种观点里的“弁”与“卞”之辨。
第一种观点以特征命名法(根据地形地貌的特征形象化地命名地名)解释“弁山”地名的由来,认为从远处看,山的轮廓好似一顶帽子,所以人们把这座山称之为“弁山”。如东晋周处的《吴兴风土记》中有“弁山当作冠弁之弁,以山形似弁也”;清代乾隆《湖州府志》中有“今遥望府治之后,此山俨然独尊若冠弁状,当作弁字”。
第二种观点以记事命名法(根据发生在特定地点的特定事件命名地名)解释“弁山”地名的由来,认为卞山盛产美玉瑶琨,卞和曾在此处采玉,所以后人把这座山称之为“卞山”。如宋代嘉泰《吴兴志》中有“卞山洞中有石似玉,时谓之瑶琨石”;西晋顾长生的《三吴地记》中有“卞和于荆山采玉,山中有似玉之石,土人谓之瑶琨,故以卞名之”。
第三种观点以人名命名法(以当地大多数人的姓氏命名地名或为纪念与本地有关的某位历史人物而以他的名字命名地名)解释“弁山”地名的由来,认为有很多姓卞的人居住在这里,所以人们把这座山称之为“卞山”。如唐代陆羽《图经》中有“卞姓居之,故其山名卞也”。
第四种观点同样以人名命名法解释“弁山”地名的由来,认为项羽死后被尊为卞山王(庙号),后人为了纪念他,在山卞修建了神庙,时时供奉,所以后人把这座山称之为“卞山”。如《宋书》中有“萧惠明为吴兴太守,郡界有卞山,山卞有项羽神庙”;宋代李昉的《太平广记》中有“乌程卞山,本名土山,有项籍庙,自号卞王,因改为名”。
弁山(摄影:颜军)
是“弁”亦是“卞”
为了厘清“弁山”地名的由来,我们将从诗文表述、地图标注、史家考辨等三个方面进行考辨。
在诗文表述方面。唐代颜真卿的《石柱记》中均称“卞山”,但从文章内容来看,其由来不得而知,如“卞山峻极,非清秋爽月不见其顶,望气者云,常有黄气紫云居者”“卞山有石匮,每欲开则风雨晦冥”等;宋代叶梦得的《弁山诗》中则称“弁山”,从文章内容来看,是取“形似冠弁”之意,如“山势如冠弁,相看四面同。乌程县门近,苕霅水源通。白鹤岭盘峻,黄龙洞窍空。登临舒老眼,何用到崆峒”。由此可见,从诗文表述中找到的论据相对片面,甚至夹杂着个人用字的情感偏好,无法得出“一字之争”的准确结论。
在地图标注方面。就目前可以找到的古旧地图来看,明代万历年间的《乌程县境之图》《长兴县境之图》均标注为“弁山”;清代乾隆二十三年()年的《太湖图》《弁山图》,同治壬申年()的《乌程县境全图》,雍正十三年()的《湖州府图》,光绪十九年()的《湖州府二十里方图》也标注为“弁山”;康熙癸丑年()的《乌程县境全图》《乌程县城图》则标注为“卞山”。对比历代志书可以发现,乾隆年间,史家在编修志书时已经开始对“弁山”地名的由来进行考证,并得出了相应的结论。由此可见,要找到“一字之争”的明确答案,还得从史家的考辨入手。
在史家考辨方面。据清代乾隆年间的《湖州府志》记载:“按《苕纪》云,弁、卞古字通用,今遥望府治之后,此山俨然独尊若冠弁状,当作弁字。苏轼寄孙莘老诗:‘夜来雨洗碧巑岩,浪涌云屯绕郭寒。闻有弁山何处是,为君四面竟求看。’及其至郡,则凡所赋诗,及此,山字皆为卞,不复为弁,案,《左氏·昭九年》‘为弁髦’,杜预释之曰:‘弁,冠也。’陆德明曰:‘弁亦作卞。’然则弁、卞古盖通用也。”显然,编者认为标准名称应当是“弁山”,取“形似冠弁之意”。同治年间的《湖州府志》记载:“旧志山篇,乌程县弁山亦名卞山,晋周处《吴兴风土记》,卞山‘当作冠弁之弁,以山形似弁也’。陆羽《图经》‘卞姓居之,故其山名卞也’。按,卞即弁之变体,本即一字,《礼记》弁人即卞邑之人。卞庄子,《汉书》作弁严子,可证。”这里编者同样认为标准名称应当是“弁山”,取“形似冠弁之意”。由此可见,经过历代史家的考证,“一字之争”似乎已经得出了明确的答案,即古人采用了特征命名法,认为从远处看山的轮廓好似一顶帽子,所以把这座山称之为“弁山”,又因为“弁”和“卞”在古代是通用的,故而在后来的传播过程中又演化出了“卞山”这种文字写法及另外三种由来。经后续考证,现明确以“弁山”为标准地名。
弁山雪景(摄影:颜军)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81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