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界,韵律雕琢的词曲之美
作者
石莹
1、天门山,缀满月光的叹词
云彩最为好客。它们会穿越天门洞
向我们涌来——
洁白的羊群还没有发出咩咩的叫声
就把我们包裹在怀里
两侧青山,犹如画屏
任由层云的水墨挥洒
在渐渐围拢的暮色中铺展出一幅晕染的国画
我匍匐而上,在每一级石阶中捡拾词语
把星光镶嵌在层峦之上
天门洞是惊叹号最后回旋的笔锋
缀满月光的尾音
为我们洞开一幅时光的书卷
2、金鞭溪,挥动手中的皮鞭
流水的歌声先于我们脚步抵达——
坠落的星子跌入谷底,化作流水之上
雀跃的露珠
抚动一湾清泉心动的琴弦
溪水扬起手中的皮鞭
撩拨绿色渲染的山峦
行走在张家界。我要牵起你的手,赤脚踏入
这潺潺流动的金鞭溪,
捕捉一方山水的脉搏。
3、杨家界峰墙,不断生长的乡愁
要做就做你崖壁上一枚陡峭的野草
安静地生长——
无论你走到哪里,我就跟到哪里
在你的一个一个梦里生根,发芽
夜深人静的时候,悄悄溜出来——
让那些你觉得已然忘却了的乡愁
又绿油油地,长出来
涨满峭壁上的沟壑,长满你面颊上山风刮出的
每一道皱纹
石莹,四川古蔺人,现居成都。作品散见于《星星》《诗潮》《诗歌月刊》《绿风》《散文诗》《散文诗世界》《四川诗歌》《广西文学》《青少年文学》等刊物。曾参加第三届全国青年散文诗人笔会。
那点心情
作者
司徒绮岚
一片银杏叶一个世界,
秋天又来张家界。
一栈玻璃桥,
上天下地与天灵相通。
七彩的梦幻来黄龙洞,
钟乳石影曳另一个世界的传说。
白色的仙境来武陵源,
烟与岚,
云与雾,
相思鸟与你。
永远的绿径,永远的溪流,
等不到的峰月沉浸着的斑斓阳光,
瀑布下何其叹壮!
每个春夏秋冬,
总有个季节,
总有个心情,
属于你和张家界。
跌进那片古老而年轻的苍翠
作者
苏和
张家界,一群黑马张扬的鬃旗
头枕马鞍假寐
骨骼与张家界的峰峦叠起
我是一个醉酒的牧马人
跌进那片古老而年轻的苍翠
在芙蓉镇落魄,萦绕
走进仙境的压寨夫人
那片森林的黛墨
早已一层层漫进荒原
倾心湘西耳语,约定好
跨过遥远
牛粪火烤软的月饼
与你的月亮一样香甜
飞来的鸿雁
已经在淖尔的苇荡里
找到声碎
我那被风鼓起的蓝色蒙古袍
是伸向宝峰湖的手
身躯向前倾一倾
就与向往靠近一毫米
以一根草的高度
传承大自然的智慧
雨后的彩虹
一头搭在草原
一头搭在天门山索道
苏和,蒙古族。作品散发《星星·散文诗》《诗潮》《诗歌月刊》《芳草》《草原》《草堂》《散文诗》《北方文学》《鸭绿江》《辽河》《骏马》《内蒙古日报》《检察日报》《锡林郭勒日报》等报刊杂志。出版个人诗集一部,作品入选诗合集多部,偶获小奖。
醉山鬼
作者
樊响响
醉在张家界万山千峰的迷雾中
儿郎化青山,佳人魂做鬼。
山鬼化雾,守青山依旧,
两情缱绻,生万象风景。
雾卷山头,惹烈日回首,
似愁云暗淡,艳阳捉摸不透。
雾无状无语,却又说不出多少相思难忧。
不似山泥的青苔,自顾自爬山登顶,给山泥穿一身绿绸。
雾沉沉托梦,慰以浮沉之水,
劝得苍翠低头,遮得片刻清凉。
雾湿湿泥脚,拉扯相思之意,
粘得泥泞随步,争取分秒同行。
观那鱼游苍穹,凤翔海底,
想那身在人间,心若神仙。
疑遇蓬莱梦境,衣袂飘似九天玄女,
想是那山鬼妩媚,自有风流,化作绵绵丝丝不断,绕的青山巍巍然然不动。
雾浓醇比酒,未饮佳酿,人醉山鬼情意。
出山入世,山上的雾,终究化作了山鬼,醉了我的心。
我这是身在哪?
还是那神女编织的梦?
终是错了,我不过醉在了张家界万山千峰的迷雾中。
天门山(三首)
作者
杨泽西
登顶
风的吹动和我们的摇晃
使松针上的露珠松开了自己
松开自己才能回到它雾的位置
呐喊声经过树林和山峦
先是穿上外物,之后又脱去它们的形状
重新进入我们的身体
每攀爬一段距离,天门山
就会失去一截;我们站在山腰上
成为彼此的顶点,和自己对峙
登顶之后山顶已不再是山顶
但山顶上的一切物体并没有发生变化
最后我们不得不又重新回到山脚
当我们返回原本位置的时候
细雾又开始在松针的尖端上聚拢
我们又看到青山隐约在云朵之中
山中
天地有同一内核,
以不同的形式
向万物赋形。
我们的倒影是同一个。
鸟雀撷着树枝返回鸟巢;
我们把词语放进诗的容器里。
一枚鸟蛋旁,
是快要孵化出来的雏鸟,
从裂缝里向人间索要
光、食物和水。
落日是另一种兽的雏儿,
正归入不知名的巢穴。
暮色渐渐四合,
夜空是一双巨大的翅膀,
光线是细小的绒毛。
我们被包裹其中。
寂静中,
你能感觉到一枚嫩芽的痉挛。
天门山
那些水从高处跳到低处,我们唤它叫瀑布
那些水一直淌在地面,我们叫它小溪或河流
但你确实又见过那些低处的水
被机器引到高处,纵身一跃时的无奈
同样的,在天门山
你会看到许多人挤在山脚
一窝蜂地往山顶上爬
那些站在山顶的人
又一个个地返回到山脚
有些景象是天生的
有些则是人为的
人为地想获得一个高度
最后又觉得高处不胜寒
所以高处和低处是我们虚构的
因为我们都呆在同一个平面上
你看那大海里的水
那容器里被你沏好的茶
但在同一个平面上的水
也不是同一滴水
这便是我们不会看到
一个彻底平静的水面的原因
从高处到低处荡起的水汽
从低处到高处升腾的雾气
那里面包含着真实的我们
也是我们一直所要追寻的
杨泽西,男,年10月生于河南漯河,现居开封。诗歌见于《星星》《草堂》《诗刊》《扬子江》《诗潮》《诗歌月刊》等。获第六届扬子江年度青年诗人奖。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67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