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黄龙洞 >> 黄龙洞图片 >> 正文 >> 正文

浙大求是村二代村民大聚会札记

来源:黄龙洞 时间:2022/6/16

儿时梦回,六十年故事皆付溪流中;

今朝相遇,求是人情谊都在笑谈间。

?

(说明:当年求是村的周边有大片的水稻田,阡陌纵横、溪沟交错)。

年是浙江大学建立周年的校庆,也是浙大求是邨开村60周年的日子,5月14日来自海内外的求是村二代村民多人举行了历史性的大聚会,盛况空前。

我参加了这次大聚会的酝酿、策划、筹备、举办的整个组织过程,颇感荣幸。

求是村二代村民大聚会可谓是空前绝后的,可以记入求是村史册。

时光流逝,整整五年过去了,总想把当时的场景系统地记录一下,但一直在踌躇,求是村高手如云,美文无数,我岂敢舞文弄墨,弄得贻笑大方,所以只是把我所经历的事情平铺直叙一下,记个“流水账”罢了。

一、求是村的建成和入住

丁酉年間,武林城中翰林書院正值甲子之歲,奉旨遷去城外西邊山麓之地,於荒郊野地上重起樓閣。新院落成,好生氣派,庭閣樓院左右分列,雕梁畫棟依山而建,一道清溪從書院前蜿蜒而過,書院後的山林層層疊翠,青山綠水伴朗朗書聲,一派祥和之氣。

書院外一箭之地的田園中又建起了一個莊子,擇名求是,各聖賢學士、書院員工、及其家眷俱安居於此。莊中樓屋參差,青瓦粉牆,綠木環繞;莊外水田茶山,竹林玫園,四季風光。各家戶非親而似親,和睦相處,相互多有照應。莊中的小兒們,或隨父母遷入,或誕於此地,年齡有別,盡如青梅竹馬,見長輩以叔伯姨姑相稱,彼此間皆為兄弟姐妹,同一片村場野地裡嬉耍玩鬧,極盡淘頑之趣;同一座學堂由相同先生教誨,金蘭之情上更添同窗之誼。真可謂,荒郊起學殿,綠野出聖邨,一脈書香緣,兩代求是人。

——聊齋新編《神莊之慶》

新中国建立后,国家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年院系调整,浙江大学成为一所纯工科大学,学科规模发展迅速。国家在杭州西郊黄龙洞附近征地建造了浙江大学新校区,学校从庆春门的老浙大搬迁到了老和山下的新校址,同时在校外新建了家属宿舍求是邨。

?这是求是邨7、6、5、4幢。

年底,浙大的教职工开始逐渐搬入,这些是求是村一代村民。首批入住的都是教师和干部,分别来自建德村、珠碧弄、罗苑等浙大宿舍。

求是邨最初建造的是7幢三层的楼房,每幢三个门洞共18户。房子非常漂亮,内部装修和设施在当时是一流的,周边绿化也非常漂亮,被称作“洋房”。

房子的称呼也颇具特色,称“求是邨”,不是“村”。称“幢”,不叫“栋”。称“门洞”,不叫“单元”。现在有人称这七幢房子为“老村”,这是绝对错误的,从来没有确认这样称呼的。

我家是年2月搬离浙大建德村入住浙大求是邨七幢七号的,那年我三岁。

?

这是年我全家在求是邨七幢家门前的合影,我还挂着二杠的臂章。

随着学校不断的发展,60年代又在求是邨北面建造了10幢三层楼房,叫“求是新村”。

泛求是村,是指除求是邨、求是新村外,还包括其他位于学校附近的浙大外平舍、里平舍、工地宿舍、单身宿舍等教职工宿舍。同时我们还涵括了青石桥、青芝坞、桃源岭、兰家湾、东山弄等浙大周边的民居。

?

图中前面是求是邨1、2、3幢,远处的是求是新村。

求是村的住户清一色都是浙江大学的教职工,他们的子女称为“求是村二代村民”。

当时的浙江大学地处杭城西隅郊外,是比较“闭塞”的,学校就是一个小社会,求是村周边菜场、肉店、百货商店、粮站、剃头店、饮食店、酱油店、煤球店等等一应俱全,村民的生活完全可以“足不出村”。

二代村民基本上都是就读浙大幼儿园、浙大附小(求是小学、求是村小学)、浙大附中的同学,那时候的交通不便,出村是很难得的事情,我们叫做“进城”,因此大家都生活在浙大这个范围里,相互都熟悉,互称“发小”。

?

这是当年的公交车站,村民们乘车“进城”。

?

远眺老和山下的浙江大学和求是邨(上世纪六十年代)。

?

被田野“包围”的求是村。

二、“求是邨”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64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