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黄龙洞 >> 黄龙洞图片 >> 正文 >> 正文

都市精神废墟里的拾荒者王中秀对黄宾虹

来源:黄龙洞 时间:2023/5/5
北京中科白瘕风医院是正规 http://m.39.net/pf/a_5154127.html

“神州国光:王中秀藏黄宾虹艺术文献展”暨“黄宾虹与近现代美术文献发掘、整理和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近日在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举行。

在此次展览的策展人、中国美术学院图书馆馆长张坚看来,“在上海这样一座城市里,王先生让我想到的是一位在都市精神废墟里的拾荒者的形象。他曾就我们草拟的文献捐赠学术活动的文字内容提出过三点意见:一是‘重要贡献’,去掉‘重要’两字;二是捐赠前加上‘无偿’二字;三是不要仪式了。对于自己所捐赠的文献和书籍,他说,这些东西是一堆灰烬,但是,如果能从这堆灰烬中焕发起新的生机,则是求之不得了。他还说,宾老这座山还没见峰,我们对他的解读将随着时代前行而更新。”

王中秀与本文作者张坚(右)

与王中秀先生相识是在年,那时,我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工作,因为要组织系里的学术活动,就邀请王先生到杭州来做一次黄宾虹艺术讲座。王先生非学院中人,从上海书画出版社退休后,就投身于黄宾虹年谱的编撰和近现代美术史文献发掘、整理和研究工作。我们先在电话里进行了沟通,他说会着重谈一谈黄宾虹“不齐弧三角”以及国画民学问题,顺带也涉及宾翁画作真伪鉴定。讲座是在南山校区的一个大教室举行的,来了很多同学,把教室挤得满满当当。王先生就黄宾虹“不齐之齐”、“大篆与小篆关乎中国艺术民学和官学区别”进行详尽阐述,具体到就宾翁画作中点和线的跳脱与勾连的辨析,与二十世纪早期西方现代艺术的表现和抽象论题颇有相通之处,涵容了一种对黄宾虹画论与画作的基于现代美术的认知视角。王先生经年累月地在图书馆爬梳文献资料,掌握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同时,在绘画实践技法上也颇有心得,因此,他所讲述的黄宾虹是有一种理论和实践交融的洞透感的。

黄宾虹

黄宾虹《赠史岩山水画

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事实上,在我个人记忆中,黄宾虹仿佛是栖居在杭州西湖的山水之间的,他的山水画作的笔墨空濛境界,恰是西湖韵致绝佳写照,中学时代起,就喜欢游走西湖周边的群山,宾虹故居在栖霞岭旁,从黄龙洞公园,穿过一条竹林掩映的山间石径,经紫云洞下山,即可抵达岳庙和曲院风荷,这是一条从松木场和曙光路抵达西湖边的捷径。宾虹故居在这条山路的出口附近,一座带院子的老房子,平时并没有什么游客光顾,里面的陈列很简单,只是摆放了几件老家具和旧物件,几位闲散的工作人员在里面负责看管,很是僻静,置身其间,倒是可以想见宾虹先生晚年在栖霞岭山间生活起居的日常光景。

大学毕业后,到当时的浙江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工作,在系里,时常可以听到王伯敏先生用浓重台州口音提及宾虹先生的名字,那时,我们年轻老师到他家里去做客,他会拿出个人收藏的宾虹先生山水画作给我们看;另外,记得当时系里的书记也是一位黄宾虹迷,他从部队美术干部复员到美院工作,原先是做版画的,也喜欢画山水,学的是黄宾虹的一路,作品完成后,挂在办公室里,让往来老师提意见。耳濡目染之间,对通常所论及的黄宾虹画作的浑厚华滋、黑密厚重、繁而不乱的说法,倒颇有一些直观感知和体悟,但也只停留在这样一种抽象和一般的认识之上,而王中秀先生的讲座显然提出了一个进入黄宾虹艺术世界及其画史、画论的更为核心的视觉命题,他是从宾翁“内美”和“不齐弧三角”概念,引申出东西方艺术在一种“骨子里求精神之美”以及“重在发挥自我”的民学层面上的共通性,这对于我们反思二十世纪中国接受西方现代美术的语境的复杂性是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的。

王中秀研究手稿

王中秀研究手稿

年1月8日,我接到洪再新发来邮件,向我转达王中秀先生愿意把他的研究资料捐赠给黄宾虹最后的工作单位中国美术学院的意愿。对于图书馆来讲,这当然是特藏艺术文献建设的一个重要进展。一方面,就像洪再新说的,王先生捐赠的黄宾虹艺术文献,可弥补之前高居翰藏书侧重中国古代美术的不足,同时,也会是图书馆目前正在进行的近现代美术图籍和文献研究中心的一个重量级收藏。向许江院长汇报后,他也非常高兴,要求图书馆把这项工作做好。

王先生把黄宾虹研究视为一桩薪火相继的文化功业,希望自己捐赠的这些文献资料能为年轻一代学子所用,为国内乃至国际上从事黄宾虹研究的学者提供一些切实帮助,这些东西安放在中国美术学院图书馆是物得其所。与他接洽捐赠事宜,他一再跟我们说,他的捐赠不带任何条件,是无偿的和倾其所有,甚至那些已流散到其他学者和机构的文献资料,他也表示要尽可能协助我们找回来。他说,让图书馆派几个人来就行了,不必拘于俗套。他的这些图书和资料当中,可能读报摘录还有点用处,他的工作的第一步是手工抄录,再录入电脑。我们就问他,为什么不选择复印,他说,复印当然快,但过程中缺乏细读,美术索引每天都有新材料,是复不胜复的。然后,就讲到报纸上的新闻报道比杂志日期更加精准,是研究近现代美术史的一个有待开发的富矿等。经过简单商谈,我们就确定了接受图书资料的日期。1月15日,我、冯春树和张帆影一行三人,代表图书馆如约来到王先生家中,经过两天时间整理和打包,王先生第一批捐赠共40箱于1月18日运回学校图书馆。

从年1月到11月28日王先生去世将近一年时间里,我们与王先生保持即时联系和沟通。以当时王先生身体状态,主要是行动有所不便和气喘问题,其他方面都还算正常,我们与王先生商量着届时他来杭州参加学术活动的各种可能的安排。

黄宾虹作品

黄宾虹《临吴镇墨竹画稿》浙江博物馆藏

与王先生日常交流主要是通过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458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