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24小时-钱江晚报记者张峰
弈棋不忘爱国,敲枰不忘兴邦。
这句话是一代爱国棋王谢侠逊一生 的写照。
10月22日,由国家体育总局棋牌运动管理中心、中国象棋协会、中国国际象棋协会、浙江省体育局主办,浙江省智力运动管理中心、温州市体育局、中共平阳县委、平阳县人民政府承办的“纪念爱国棋王谢侠逊诞辰周年——谢侠逊棋王文化高峰论坛暨象棋国际邀请赛”在温州平阳县谢侠逊棋院举行。
#叶江川致辞#
10月22日上午在平阳谢侠逊棋院举行的高峰论坛,中国国际象棋国家队的总教练、中国棋院国际象棋部副主任叶江川为本次高峰论坛致辞,浙江省智力运动管理中心主任毛昭平作了《棋王精神的当代传承》主题演讲,谢侠逊家属代表、谢侠逊长孙谢作平作了《追抚爷爷随风远,感恩感怀忆眼前》主题演讲,复旦大学教授、谢侠逊弟子周本根作了《忆恩师谢侠逊》主题演讲,北大心理与认知科学院党委副书记李晓鹏作了《学习谢侠逊先生崇高品格,在新时代大力弘扬校园棋文化和爱国精神》主题演讲,浙江省女子象棋队教练金海英作了《象棋的传承和推广,时代的责任和担当》主题演讲。谢侠逊棋院原筹建组代表林宣丽、温州象棋协会主席王建可、温州国际象棋协会副主席陈力行、“象棋进校园”代表、水头镇实验小学校长翁从潘也在论坛依次发言演讲,讲述谢侠逊的爱国故事和情怀,以及象棋运动在平阳的推广。
#浙江省智力运动管理中心主任毛昭平演讲#
毛昭平主任在演讲中回忆说,三年前了解到谢侠逊这位百岁爱国棋王的点点滴滴后,他被棋王谢侠逊的爱国事迹所震撼感动,希望真正地让谢老的爱国精神能够得到弘扬,成为棋人的典范,乃至中华民族的一种精神。
#谢侠逊长孙发言怀念爷爷#
谢侠逊长孙谢作平说,爷爷是现代中国象棋运动的开拓者。他首先在报纸上开辟象棋专栏,发表象棋材料;首先创制了大棋盘和大棋子;首先采用了车轮战;首先当众进行蒙目战表演;首先出版用铅字印刷的象棋书;首先发起举行全国象棋大赛;首先精选我国象棋古谱,译成英语,把中国象棋推向世界;首先整理出版我国历史上 部完整的象棋经典《象棋谱大全》,脍炙人口,备受推崇。
更重要也更难能可贵的,是爷爷弈棋不忘爱国,敲枰不忘兴邦。年,谢侠逊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自许,请缨救亡出任南洋巡回大使,遍历香港、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缅甸等地,通过“义赛”形式宣传抗日救亡,共募得捐款万元,金银珠宝首饰无数,并参与动员华侨技工人回国服务,为我国神圣的民族解放大业作出重大贡献。
#谢侠逊弟子周本根回忆当初和恩师的点点滴滴#
谢侠逊弟子周本根回忆了当初和恩师谢侠逊揭结识的经过。看着谢老两袖清风、身无长物的清贫形象,有一次他不解的问起谢老的女儿谢秉阳老师——“难道没能留一点自己过日子?谢秉阳老师和我说,当年她陪着父亲住在重庆,父亲要他们子女各自谋生,她自己当时是去小学教书。谢老当年不仅将募得所有款项、金银财物全数转交政府,还贴上自己的钱物。”
温州市国际象棋协会常务副主席陈力行曾在几十年前三度拜访谢侠逊, 一次见到谢老是为了筹办第三届“侠逊杯”两项象棋赛,谢老提笔挥毫写下“发扬棋艺,增进友谊”送给故乡小棋手。
平阳县象棋协会会长宋玉英告诉记者,最近几年平阳县在象棋进校园这块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平阳县水头镇实验小学是一所“象棋特色学校”,早在年就把中国象棋列入了校本课程,并坚持“以棋辅教,以棋助教”,把象棋从课外引入课内,对全校同学进行普及,培养学生的象棋特长。在这样的氛围之下,学生年纪虽小,但在各级各类比赛中取得了不小的成绩。
校长温从潘表示,象棋文化正深深地影响着水头实小的学生,象棋精神也深入了学生的心中。“以棋为友,锤炼了学生的意志品行,发展了学生的整体素质,丰富了儒雅少年的内涵,也为我们学校构筑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70多岁的蔡国正是印尼西爪哇象棋协会推广部主任,正在带学生参加在上海举行的亚洲象棋锦标赛,他是自己找到平阳的。
他告诉记者,年60多岁的他开始学习中国象棋,边学边给印尼的孩子讲授中国象棋课,在授课的过程中他深深感到必须要理解中国象棋的文化,才能让当地的孩子对中国象棋感兴趣,从而也能将中国文化传播到当地。
“我找来找去,突然找到了金海英老师的这本书(《象棋基础:我在北大讲课》),既讲了中国象棋的基础知识,又讲到了中国象棋的历史文化。”蔡国正说,教棋只讲技能,不讲文化,孩子们兴趣是不能持久的。也是从那个时候起,他一到中国就有意识地寻访棋类文化,这次到上海参加比赛,他在温州的朋友那里听说了谢侠逊的故事,特地赶到了平阳。参加高峰论坛之前,他特地带着学生寻访了谢侠逊棋王爱国碑林,他和高峰论坛很多嘉宾观点很接近——纪念棋王谢侠逊,重要的还是他的爱国情怀。
“五年前我生了一场大病住院,那个时候深深认识到个人是非常渺小的,我不想吃吃睡睡等死,要做一些有意识的事。谢侠逊推广中国象棋,引进国际象棋,抗战出使南洋募捐,他是真正找到了下棋的意义。”
蔡国正说,这是他本次寻访最重要的一个收获。
本次论坛结束后,22日-23日由缅甸、泰国、马拉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印尼等当初谢侠逊当年赴南洋募捐所在地外国选手和中国棋院选手,在谢侠逊棋院进行六国国际象棋邀请赛经过9轮角逐,雷挺婕、温阳和赵骏分获前三名。
上海棋院院长单霞丽:
爱国主义上他是我们表率
上海的老百姓、象棋爱好者对谢老非常崇拜、尊敬。谢老在抗战时期,作为棋手的代表去东南亚募捐,以象棋为媒,进行车轮战表演,宣传象棋,同时也宣传国内的抗日形势。
谢老当时去募捐的时候,当时捐来的这些资金都是买飞机、大炮,而且还宣传带动了一大批有志于抗日的华侨,回到国内支持、甚至上战场参加抗日战争。我是觉得这点非常不容易,当时是说有多热血青年跟他回国。谢老功不可没,他把国内抗战的严峻形势传播给了南洋的华侨。一些华侨、国外长大的孩子,那个时候不知道国内的形势。由于他通过象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谢老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典范。我们现在的学生,下棋的学生很多还不知道这些故事。我觉得我们有必要在这方面加大力度宣传。
上海棋牌文化博物馆也建设好了,也有一块是重点介绍谢侠逊老先生。还打算将棋牌文化博物馆申请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谢老的爱国主义情节很浓的。现在很多的棋手中业务上可能专,但是国家大事注意的不是太多,像谢老这样,棋又高、棋品又高,在爱国主义方面,他真的是我们的表率。
宣传、推广,让学生了解这些还是有必要的。其实我们说与时俱进,其实谢老在 十年代,就已经与时俱进了。其实谢老是因为会下象棋,接受能力比较强,才学会国际象棋。那个时候上海,有个万国棋类俱乐部,他把国际象棋引进到中国棋, 站是上海。
前段时间中国国际象棋男团、女团都拿了奥赛 ,这些都和谢老当年把国际象棋引进中国密不可分的。
谢侠逊小儿女谢秉川:
那时候家里吃红薯舍不得削皮
#谢侠逊小女儿回忆当初和父亲谢侠逊在一起#
爸爸很聪明很能干,发明了挂在墙上的大棋盘,到的时候,为了报效祖国两次出使南洋,募捐了好大一笔钱。周总理那时候讲我爸爸是爱国棋王。
-年回到家乡平阳。买了好多象棋、国际象棋,在家乡推广。指导他们。
为什么这么多人认可你爸爸?
因为我爸爸对国家确实贡献大。那个时候,他去南洋吃了很多苦头。
出使南洋的时候,我有一点印象,那个时候我10岁多(年出生),我在乡下(平阳)和妈妈在一起。爸爸出使南洋的时候,政府问他,你要做点什么衣服,爸爸什么都不要,就带了几件蓝布的长衫。
募捐了那么多钱。都给国家了。那个时候家里非常艰苦的,我们有三亩地,季节性的种菜。菜长大后卖,卖了以后有时候买一点海蜇皮啊这种 的菜。
粮食基本上靠自己种的红薯。开始削皮感觉还很好吃的,但是妈妈把红薯洗了洗不削皮就刨成丝晒干,放一点米,其他都是番薯干。味道讲不出来的不好吃,但是没办法,我们就是这样吃。现在闻到这种味道我还是受不了。她舍不得把这个皮刨掉。
还养了两头猪,猪卖掉才有钱,给哥哥、我读书,都是我妈妈一个人操心安排。我年才出来读读大学。
谢侠逊孙子谢作涵:
爷爷看见我留胡子很生气
谢作涵的父亲是原杭州大学政治经济学教授,是谢侠逊排行第三的儿子。
谢作涵一家生活在杭州,谢侠逊身体情况容许的时候,会从上海到杭州儿子家里小住。谢作涵回忆说,自己刚刚青春期的时候,上嘴唇的胡须变得明显起来,他那时候还没有及时清理的概念。有一次谢侠逊到杭州,看到了谢作涵留的短胡子,马上情绪激动起来,非常生气,要谢作涵马上把胡须剃掉,因为这个模样的胡须让爷爷想起了日本人(形象)。
谢作涵说,爷爷一生爱国,抗日战争年代曾经两次远赴南洋,以棋为媒,宣扬国内严峻的抗日战争形势,募捐了万元和无数金银珠宝,还动员了多热血华侨青年回国参加抗日工作,甚至直赴抗日战场。
在杭州的时候,爷爷谢侠逊经常带着谢作涵从杭大出发,穿越黄龙洞到达岳庙,带着谢作涵参观岳庙,还让他在岳庙里面诵读爱国诗篇。
谢作涵说,爷爷谢侠逊一生爱国,他感觉爷爷正如他一生钟爱的象棋中的“士”一样,不逾越、不逾矩,做事讲规则、讲原则,但是遇到保家卫国的时候,却又似乎不含糊。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3698.html